1950年11月,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正激烈展开,战局瞬息万变。第38军114师的翟仲禹师长带领部队在疲惫中继续向前推进,已经连日连夜行军三天三夜,身心俱疲。他知道,如果此时继续前行而不稍作休整,可能会陷入敌人设下的陷阱。终于,翟师长发现了一处废弃的铁路隧道,便决定暂时停下来,给士兵们一点喘息的机会。然而,刚安顿下来不久,翟仲禹抬头一看,顿时目瞪口呆——对面山坡竟然布满了整齐的敌军帐篷。
这个意外的发现让翟师长的心猛地一沉,冷汗从脊背渗出。原本打算短暂休整的他,突然意识到自己和整个师部可能正站在敌军的眼皮底下。对方的帐篷究竟是谁的?敌情到底如何?这一切都显得异常紧张。
朝鲜战争爆发后,志愿军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跨过鸭绿江,奔赴战场,守护祖国的安全。到了1950年11月,114师师部已经连续行军三天,战士们的脚底早已磨出了血泡,精神也愈发疲惫。翟仲禹看着身边的士兵,眼中透出的是一种深深的倦意。无论如何,他清楚如果再继续行进,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危险。因此,他决定找个地方暂时休整,避免在这样疲惫的状态下遭遇敌军攻击。
展开剩余83%就在这时,一名侦察兵急匆匆地跑来报告,在附近麻洞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废弃的铁路隧道。翟仲禹当即做出决定:“立即进入隧道,原地休整,保持警戒。” 随着部队进入隧道,刚安顿下来没多久,几名警卫士兵突然发现隧道深处似乎有动静。借着微弱的光线,几个人影显现出来,身着土黄色军服,眼神慌张不安,看起来显然不是我军人员。翟仲禹心生警觉,迅速命令士兵围捕,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,就轻松俘虏了一批溃散的美军士兵。他们身上带着些许干粮罐头和一些破损的通讯器材。翟仲禹猛然意识到,自己所驻扎的地方居然成了敌军临时驻地。
此时,师部的压力骤然加重:既要看管俘虏,又要警惕敌军可能的反扑。士兵们的紧张情绪如同被拉紧的钢丝,一刻也不敢放松。到了晚上,翟仲禹站在隧道口,脑中一直感到一种不安。身上披着棉大衣,手握望远镜,他沿着隧道外的铁轨走出,开始观察四周的环境。正当他翻过一处土丘时,视线突然定格在远处的山坡上,那里竟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敌军的帐篷。
帐篷整齐排列,毫无混乱或急促的迹象,显然不是临时集结。翟仲禹不禁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蔓延全身,他赶紧举起望远镜再次确认。通过望远镜,他清晰地看到,山坡上不仅是帐篷,还有敌军的军旗、哨所、战车等设备。顿时,他意识到自己和师部的驻地几乎紧贴着敌军的主力阵地,离得如此之近,简直连一个小小的咳嗽都可能暴露行踪。
翟仲禹迅速返回隧道,立即召集参谋和副军长江拥辉商讨对策。全体士兵们也都迅速进入警戒状态,手握步枪,眼神由疲惫转为严肃,整个隧道内的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。
与此同时,敌军的哨兵也注意到了隧道里有异动。通过夜视仪,他们清楚地看到了我军士兵悄然进入废弃隧道。美军的反应迅速而精准,几辆装甲车开始向隧道方向包抄,而百余名美军步兵则分成两翼,从侧面逼近。与此同时,战机接到协同打击的命令,开始低空盘旋,调整投弹轨迹。
隧道里的警戒士兵第一个察觉到敌军接近:“报告首长,西北方向有敌军靠近,人数不下百人,预计五分钟内可接触!”话音刚落,几颗迫击炮弹便迅猛而至,尽管偏离了准确的目标,但强烈的冲击波引发了强烈的泥土飞扬,隧道口顿时陷入一片烟尘之中。翟仲禹立刻冲到隧道口,望远镜中敌人正在逐渐逼近,他毫不犹豫地做出战斗部署:“全体警卫连就地布防!机关干部除留守联络人员,其余全员持枪备战!”副军长江拥辉则迅速命令道:“立刻构筑掩体工事!工兵要全力疏通内部通道,确保通讯不中断!”
此时,师部的队伍已经不仅仅是警卫人员,还有各类机关干部,参谋、军需、卫生员等,他们虽然没有上过前线,但每个人都握紧了枪械,神情坚毅。敌军已经逼近到300米以内,眼看就要展开正面攻击,隧道顶部因炮火爆炸开始掉落碎片,浓烟弥漫,战斗随时可能爆发。
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,一名参谋提议撤离:“首长,敌军的攻击已经逼近,我们应该立即撤离。”江拥辉打断了他的话:“敌军胆敢进行空袭,但不会打持久战,稳住阵地,支援部队一定会及时赶到。”翟仲禹坚定地补充道:“撤退不是我们的选择,守住阵地,我们就赢。”
短短十分钟内,隧道口迅速构筑起了防线,沙袋、废弃水泥块、甚至是没用的被褥,全都成了抵御炮火的工具。机关干部组成的火力小组紧贴山壁,用轻机枪进行还击,尽管火力有限,但却有效地压制了敌人的进攻。而通讯组也在紧张工作,电台已经被高温烫得无法触碰,电话线由于震动而多次断裂,修复后才勉强维持联络。
翟仲禹紧握电话:“这是114师师部,位置XX,敌军包围,请紧急支援!联系342团或任何可支援部队!”
就在此时,342团的政委王丕礼收到了求救信号,他立即下令支援。尽管团部本身也受到敌军空袭威胁,但他清楚,师部作为全军的中枢,一旦丧失,后果不堪设想。然而,电话旁值班兵一声惊呼:“敌机来了!”随即数架美军战机扑向342团驻地。王丕礼立刻反应,带着通讯员迅速逃出木屋,瞬间,团部所在的木屋被炸成了废墟。
他咬紧牙关下令:“通知二营,立即出击支援师部!”二营距离师部不到四公里,但全程处于敌军空袭和地面封锁之下。尽管如此,姚玉荣营长接到命令后,立刻下令全营分成四路纵队,轻装快速穿越敌军封锁线。经过短短二十五分钟,他们便接近了隧道。
就在此时,传来了激烈的枪声,冲锋号响彻山谷。姚玉荣好奇地走到前线一探究竟,看到一支志愿军部队从敌人后方突入,夹击敌军,帮助守住了隧道。这支部队竟然是113师337团的第三营,他们听到枪声后毫不犹豫地赶来支援。营长赵吉祥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:“听到咱
发布于:天津市美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